钟荟听说这事后,埋怨她:“你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等明天我跟你一起去问问学姐们夜校还要不要人了,以后咱们也好做个伴。”
温见宁先向她赔罪,才问道:“你除了白天上课,还有那么多社团活动,晚上真的还有力气去那边教书吗?要是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还不如不去误人子弟。”
钟荟想了想也是,这才不再为这事纠结了。
不过她隔三差五地得了空,还是会跟温见宁她们一起去夜校帮忙。
夜校招到的学生多半是当地的小孩,也有少数成年人。
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在家已开蒙,有的成年人却大字不识一个,这也和当地百姓受教育的水平有关。毕竟除了富裕的人家,真正能学习读书识字的人只是极少数,就连报名参加夜校的,也是因为听说这里教人识字花不了多少钱才来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们的夜校多少带了点义学的性质,能收到手的学费可想而知。好在同学们正是满腔热情、乐于助人的年龄,尽管夜校能开出的薪水并不多,但却没有一个人以此为借口请辞的。
最终,夜校在蒙自办学的第一期招了五十多名学生。
这些人虽然不多,但也不算少。温见宁和一些同学还是头一次当老师,生怕误人子弟,教书和准备功课一样用心,每次上课前都会特意抽出时间来准备。她们每天上课、社团活动、教学,日子就这样在无波无澜中一天天流逝。
……
六月,蒙自的雨季来临。
学校附近有一大片洼地,被当地人称之为南湖,温见宁她们初来时早已干涸见底。接连数日的雨水后,湖水终于涨满,几乎一夜之间,两岸杨柳如烟,遍目晴翠。
当地的男女老少和士兵,每每闲来无事,会去湖畔附近散步,但去得最多的还属离得最近的联大师生们。每次晚饭过后,湖边游人如织,穿长袍马褂的、西装革履的、还有旗袍袄裙的,与戴蓝布头巾、少数民族装束的当地人对比鲜明,俨然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湖边漫步的联大师生在此汇集,也不单单是为了欣赏风景,更多时候是借这闲暇畅谈文艺,交流学问,颇有稷下之风。其中有一些爱好诗歌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南湖诗社,还拉了几位知名的教授做导师,就连同宿舍的阮问筠也参加了。
钟荟和冯莘对此也很感兴趣,但她们俩的活动太多,一时也抽不开身。至于温见宁,就更不用提了,一来她对诗歌的见解实在谈不上如何深刻,二来她白日要上课学习,每晚忙着要去夜校教书,光已有的社团活动都让她疲于应对,更不用提别的了。
直到这天国文课结束后,钟荟把她拉去准备话剧社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