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循也是老糊涂了,大理寺上下都是秦太岳的人,让他们审结果还不是一样。可笑这个老头等了这么多年可算揪住秦太岳一个把柄,竟对朕说,若是不彻查此事,他就罢官请辞。”她不屑的言道。
我问道,“陛下决意要查了么?”
她颇有深意的笑着,颌首之后又摇头,“这件事无论怎么查也不过如此了,朕总不能为一个伎者要了秦太岳儿子的命。即便要,也不是现在。不过朕也不想让他太舒服了,总得找个辙给他点教训。”
她定定的看了我片刻,又示意我去看另一封她放在案上的奏疏,却是沈继之母过世,他请旨归阳城丁忧。
我心中了然,她这般暗示,我若再不提去大同府之事确有些说不过去了。
我含笑道,“丁忧三年,沈继的位置怕是又要为首辅大人盯上了。臣与他也算旧时,陛下可否许臣去阳城探望他。”
“是该去看看,代朕看看。告诉他,等他守完制,朕还有用他之处。”她顿了一下,又道,“朕日前准了王玥去大同府巡视军务,你就和他同行罢,这回朕也不给你什么钦差头衔了,凡事都让王玥决定,你从旁照应些便是了。”
闻言,我心头一暖,她还是照拂我的,此举是不想我过于招摇再惹嫉恨。
我向她长揖,“臣领旨,陛下如此关照,臣感激不尽。”
她听后一笑,笑意溢上双眸,“朕的元承是通透之人,除却心地太好,就没旁的缺点了。”
沉吟片刻,她忽然说道,“那日朕当着秦启南的面,故意那般说,你不必介意。你是什么样的人,朕心中清楚。”
这话似酷暑艳阳下忽然吹来一阵凉风,令我心神俱为之沉醉荡漾。她依然是那个愿意信我且懂我的人。
“元承,再等等罢,也许有一天,你就不必再离开内廷,长长久久的陪侍在朕身边,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她悠悠的说着,向我许下了一个未来的承诺。
第八十三章 风过雁疾
大同号称九边重镇之首,国朝北疆前线要冲之地。
入城之时,王玥挥起马鞭手指城门对我说道,“女真亡辽,蒙古亡金,皆始于大同。国朝有云,大同士马甲天下。哼,如今是空响也甲天下了。咱们就去会会这位号称屯兵十万的韩源韩总兵。”
韩源年过五十,鬓发微白,因是文臣从军,身上亦颇有儒士之风。对于王玥这样深得陛下恩宠的新任兵部侍郎,他始终维持着并无一丝热度的礼貌。无外乎,彼此并非一党。
君子朋而不党,这话原是圣人的理想,然而千百年下来,理想却很难在真实的世界里得到实现。
连日来,我随王玥到军中大营,城外驻防关隘等地巡视,所见皆是精锐之师。
“这几日下来,元承有何感受?”他问道。
我向他道出心中所想,“韩源未必不知你此行的目的,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我也看过他近日拿来的账册,但看账面,空响的人数不过五千,这在哪个大营都说得过去,他也必然会有一番说辞。除非你一个个的点卯。一来这样太过明显,二来你不能突然袭击,他照样有备无患,大同府上下可都是他的人。”
他若有所思的点头,又问我,“依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我想了想,回答,“令他放松防备,等他掉以轻心之时,再寻找机会。”
他一拍大腿,哈哈笑道,“果然兄弟同心。既然陛下也没说让咱们什么时候回去,索性就踏实的玩上一阵罢。走,随哥哥策马打猎去。”
此后数日,我和他几乎踏遍了城外所有可以纵马驰骋之地,甚至去了更远些的雁门关。
到达雁门关当日,天高云淡,南北往来的鸿雁,密如流云,延绵不断。远处重峦叠嶂,群峰挺拔,雁门城关便夹在一片陡峭山势之中。
他望着天际流云问我,“元承可知雁门关因何得名?”
“太原志中描述,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入门,鸿雁便在此门中往返,故因此得名。”我回答。
他缓缓颌首,一指远处的关隘和烽火台,“这里从秦朝就开始修筑防御工事,加固城墙,历经千载,可是仍然大小战事不断,从未因此而挡住外寇入侵。可见能阻挡敌人的只能是人,而不是那些砖墙。可惜人又是最不可靠的。元承,我总有个感觉,大魏朝有天会亡在自己人手里,就是那些排除异己结党营私的官吏。这些人已经混成精了,他们不关心百姓,不关心朝政,也不关心皇帝,谁来坐这个天下他们照样做他们的贪官。反正哪个朝代都不能没人来当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