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这一个反应倒是和周果想得一样了。

但接下来,对方就否认了自己的说法:“不能吧,经义题一共也就那么一点儿出题范围。”

这就要说到在模拟考试过程中,宁颂带着学子们做的一项准备工作了。

他们借着白鹿书院藏书阁的便利,将东省有记载的一百多次的乡试题目统计了出来。

其中有百分之九十数量以上的四书题,题目都遵循着《论语》、《中庸》、《孟子》的出题顺序。

整理四书题的来源,发现出自于《论语》和《孟子》的题目数量最多,都超过了一百道。

除此之外,就是《中庸》,《大学》反而是数量最少的。

在统计过往四书题目的过程中,他们不光发现了考官们出题范围的偏好,还发现了种种“巧合”。

譬如说在这数百次的乡试中,有二十多次的乡试题目相似,大雍87年和102年两科的乡试题目,除了个别题目不同之外,两科的题目相似度高达百分之八十。

做完数据分析,学子们整个人都麻木了。

第一个反应,是考官竟然偷懒。

哪怕是乡试这么重要的考试,考官们仍然存在着向前借鉴的取巧行为。

不过对于这一点,宁颂的看法有所不同。

曾经他读书时帮导师给本科生出过题目,当时他的想法也是看看往年的题目,而不是自己找题。

实在是前者的做法既省事,又不容易出格。将之前的题目改一改、糅合一下,便是一套再好不过的题目。

何况,四书统共就那么几本,加上前朝的几百年间,读书人们早就读的滚瓜烂熟。

适合出题的内容,确实是只有那么有限的一小部分。

第二个反应嘛,就是人固有的偷懒之心了。

若是早知道有这么一个办法,他们就只重点读出题重灾区的一部分内容了,何苦如老黄牛一般,吭哧吭哧地读来背去。

当然,这一点也遭到了宁颂的鄙视。

“万一,我说万一今年大家运气不好,恰好遇到了冷僻的内容,难道当场不做题了不成?”

题答不上来是小事,大不了再过三年,可若是遇到了认真的考官,对此计较,说不定还会被申斥。

若是丢了考试资格,到头来得不偿失。

“颂哥儿,我们只是说说而已。”被宁颂拧着眉说了两句,几个抱怨的同窗都不吭声了。

当时宁颂带着同窗们统计了考试内容,一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题目的来源,减少焦虑;二就是为了明确复习重点,提高冲刺阶段的效率。

他的初衷是否达到目的犹未可知,但目前嘛,倒是可以破除一些周果制造出来的焦虑。

“经义题就算了,难道他会泄露策论的题目?”

这就有些夸张了。

并不是学子们信任梁巡抚的人品,而是基于逻辑判断来否定这个问句

他们不觉得梁巡抚会为了赌气而将自己的前程赌上去。

自己拱火没成功,周果显得有些消沉,一声不吭地待在一旁。

不一会儿,他整理了心情,再抬起头时,发现宁颂正在一旁若有所思地注视着他。

周果有一种被看穿了内心深处目的的错觉,连忙心虚地移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