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5页

“陛下,明见。”事已至此,董重再无路可退:“正是,矫诏讨曹。”

“朕既已之,大将军如何行矫?”天子毕竟年幼,稚气未脱。

“虽诏出天子,然假称其‘矫’也。”董重答曰。

“原来如此。”天子这便醒悟。先前群雄矫诏讨董,本是以假乱真。如今董重所行,乃是以真作假。反其道而行之。如此,待董重传檄天下,天子便可推说不知。待大势已定,再犒赏有功,不迟。

如此行事,无论成败,皆可自保。

董重进言,亦是真真假假。矫诏讨曹,非出太皇之谋。乃司徒伏完,面授机宜。毕竟,欺君。董重心中难免忐忑。见董侯不语。正欲急中生智。

却闻董侯忽问:“大将军以为,曹司空,与蓟王,何人可续汉祚。”

天子此问,非言三兴。乃言续今汉国祚。

天子既有此问,必心中存疑。

董重亦知,事关矫诏,成败与否。这便振作答曰:“臣,窃以为。若无安集将军之谋,曹司空胜蓟王。然,端午之乱,曹氏亲弟子侄,无辜受戮。此乃‘不可两存之仇也’。”

天子信服:“大将军,所言是也。”

董重暗出一口浊气,却丝毫不敢大意:“陛下,明见。”

天子又问:“若大将军得‘矫诏’,又当何为。”

“‘深藏若虚’,‘以观后效’。”董重出口成章。

“善。”天子这便定计。于是,命董重亲书矫诏,再用皇帝六玺。确认无误,交由董重深藏衣袖,带出宫闱。以备,危急关头,救命一举。

虽称矫诏,实则与圣诏,同一所出,无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