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之后,元康帝将两样东西看了一遍又一遍,最终,他缓缓收了东西,双眉深深拧起,神色幽深:

“祝章何在?”

朝臣们顿时一惊,元康帝这副模样,显然是动了真火。

而他所说的那个祝章,分明是五年前早已告老归乡的朝中左相!

跪在地上的关霖则目光悠悠,一时间,思绪飘回到了数月之前。

-

当时还未开春,江南巡抚一案刚开始清查,某日他回府时,正巧路过了一户看着颇为富庶的人家。

那户人家的宅子外,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小孩儿瑟缩着跪在地上。正值二月中,早些天还下了雪,他们却衣着褴褛单薄,手脚都脏兮兮的。

关霖叫人停车,去路边的茶肆给这一家三口买了热汤,又询问几人为何跪在此地。

为首的男人说,他们本是江南人家,但江南这两年时逢大旱,他们实在过不下去,便举家想前来投靠表弟。谁知表弟这两年在京城发达了,看不上他们,只给了两块硬饼子便将要他们打发走。

但连日奔波,他们唯一的女儿染了风寒,身子日渐虚弱,若是没有药,想来是撑不到开春。

这对夫妻多年不曾有孩子,这个女娃还是五年前自人贩子手里抱养来的,是他们唯一的期望,他们本来是想请求表弟能帮忙医治一下女儿,奈何表弟府中家丁连门都不让他们进,便只好跪在这里,苦苦哀求。

关霖当时听着久违的江南口音,神色有些恍惚,他又看向那被夫人抱着的小孩子,瘦瘦小小得像只小猴子一般,额头上还有块一寸大小的红色梅花状胎记。

他不禁想起,当年被父亲带着从江南来到江州的自己,好像也不过就这么大。

于是他派人将这户人家接到了相府,让他们在相府安居做事,领与其他人一样的月钱,还找来了专门为孩童看诊的郎中医治小女孩。夫妇俩这才知道眼前的年轻人竟是当朝右相,当即感恩戴德,做事也十分勤快利落,很快地和相府的众人仆役打成了一片。

而这对夫妇对江南境遇的形容,则让关霖对范正初一直疑心不减。据范正初所言,江南人民安居乐业,即使这两年遇了大旱,官府开仓放粮,百姓勤恳耕作,日子也照样过得很好,完全是一派官民和谐的蒸蒸日上之景。

但在这一对夫妇口中,江南官员已经数年没有作为,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有人在易子而食,还有流民在聚集人手,想来不久就会爆发动乱。

奈何空口无凭,仅仅是两个流民的话语,并不能作为证据,而二皇子一派又竭力保着范正初,官官相护,所有的证据都在被尽力遮掩。关霖被皇上指去弘文殿的当日,他接到了一封书信,随信封同时寄过来的还有一支刚绽放的梅花。

而信中无字,只在反面盖了一方小小的印章,是一个“祝”字。

这样新鲜的梅花不可能远道而来,而京郊多山,山上常有寒梅,那送花者或许就在山中。

关霖去京郊的山里寻了两次,都未果而回,最终在第三次,他发现了一座山中小屋。屋外篱笆简陋,田圃二三,一道佝偻的身影正在院子里除草,虽然他须发皆白,但关霖还是认出了院中那人——他是当年的大殷左相,祝章。

祝章辞官时已年逾古稀,他年纪大了,这时候辞官也无可厚非,但关霖一直觉得他或许有些难言之隐。

不然祝章当年为何会离开得那么匆忙,明明是在春闱看了他的考卷、亲手提携他的人,走时却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

关霖敲响院门,神色恭敬,仿佛仍是当年那个有些稚嫩的状元郎:“祝大人。”

祝章浑身一颤,他枯瘦的手撵起一根野草,放到一旁,又去水桶边净了手,方才转过身来。

关霖本以为他是在山中隐居,过着贫苦但悠然的日子,可等祝章转过身他才发现,老人瘦得仿佛只剩一副骨架,已然脱了相,双眼眸光暗淡,脸上还有大片烧伤留下的陈年疤痕,整个人都散发着行将就木的气息。

“关大人,”祝章深深叹了口气,“草民总算是将你等来了。”

祝章将他请到屋中,他连寒暄都不曾,上来便平铺直叙。那股迫切的心情仿佛不是讲述过往,而是在倾诉一个萦绕心头多年的噩梦。

当年,祝章虽正值花甲之年,但他身体康健,精神矍铄,等到年过古稀再辞官也不成问题。

而且他亲人俱在京中,子女皆已经成家立业,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甚是热闹,他也有在京中颐养天年的念头,直到那一日,江州的消息传来,他在赶往政事堂的途中,被二皇子拦了下来。

他至今无法忘记,看似儒雅随和的二殿下所出之言却是字字狠毒。二皇子笑着向他保证,若是他肯听命,事成之后告老,他的一家老小自会安然无恙;但若是他不肯,那他的亲人便都无法幸免于难。

彼时他的次子恰巧落了水,最近一直在家里休养,也是二皇子说了,祝章方才知晓,他次子的落水竟是人为所致,倘若挑了无人之地下水,他的次子甚至不会被路人看见救下,早便没了命。

他惊出了一身冷汗,但二皇子之举太过出格,他若同意,近乎等同于陷入党争、甚至谋逆。他同二皇子说自己打算考虑一番,但他考虑的次日,他尚在牙牙学步的曾孙女便被在人挤人的大街上拐走,京中遍寻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