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料青山 达闻西 806 字 2022-10-04

沈青翻着登山指南。

安山上下的二十三道弯被简单地画成了示意图,红色的数字标明了每一段路大概要花费的时间,白色的注释则介绍每道弯的景点和特色。

安山算是千古名山,虽然山路崎岖,却因二十三弯的盘旋和从古至今众多名人的到访而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这份指南的背面还列了几首广为传颂的关于安山的诗篇。

其实她前几天在火车上已经上网搜索过许多登山攻略了,二十三道弯中哪几段路最吃力,哪几段路上有饭店,她也基本了解过。不过翻着纸质的指南还是更加安心。

“二道,当地民居,也是挑山工们通常住的地方。”

照着指南的介绍,沈青果然在尚未变得陡峭的山路边遇见了一间又一间的农村小楼。二三层的小楼饱有生活气息,晾在阳台上的花花绿绿的衣裳让山色变得更为朴实。

一般的村民其实并不会选择住在这里,毕竟与外界的生活有一定的隔绝。这儿住着的,多半是在安山生活着的一种特殊群体——挑山工。

山上修路,需要的石头,由挑山工扛;商户卖货,需要的货物,也由挑山工扛。一根杆子,扛在肩上,两头悬挂着重物,将他们的肌肤压出一道红痕。虽然辛苦,但大山少不了这样一群人,沟通山的上下。

他们并不是安山独有的,曾有人用“行走的脊梁”称呼过另一座大山的挑山工们。

这些年经济发展起来,纯体力的工作不再受年轻人欢迎,越来越多的山民离开了安山,挑山工这一群体也逐渐式微。

“以后要跟他们熟悉咯。”沈青浏览完了指南上对挑山工的介绍,把指南一折塞进兜里,专心走路。

三道弯和四道弯显然不同于一二道,毕竟是大山,山路的陡峭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这两道弯也被称为“安山的门槛”,是登山客们会遇到的第一个疲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