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去吧。”游真柔和地截断李非木未出口的拒绝,“你如果不累的话。”
翟蓝说不累,神情雀跃地走在最前面,路过李非木时甚至嫌他动作慢似的喊了一句“非哥赶紧”,兴奋得像个要去春游的小学生。
也不算阳光灿烂,但比起上次见面——甚至不说太远,就提起出门前那半死不活的丧气——翟蓝的变化足以让李非木刮目相看。他默默扶了把眼镜,心道:难不成出门真的能短期内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吗?
要不是时间对不上,李非木说什么也要把这个案例写进大学毕业论文。
事实证明李非木可能操心太过,他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想到前往的是丹增家或者格桑家都一样,翟蓝只因为好奇。
这对于游真更加浓墨重彩。
距离从成都出发的近半个月之后,他终于抵达了旅途一开始定下的终点。
确定继续资助白玛央金一家,游真就对他们进行了一些了解。他知道这家人最大的困扰不是病痛和贫穷,而是现在一儿一女受教育的问题。央金已经考上大学,在大城市开始了新生活,剩下的丹增是桑吉夫妇的心病。
心病就在眼前,游真望向藏式石头围墙,深吸一口气。
“怎么好像没有人在?”翟蓝不解。
“桑吉大叔三月份就去跑长途了,他是货车司机。梅朵阿姨现在去了林芝做工,大概半个月回来一次。所以丹增自己在家,白天去学校有老师和同学,再加上……邻里乡亲互相都熟悉,放假的时候也愿意照顾他。”
翟蓝:“跟我想象得很不一样。”
“羡慕啊?”李非木开了个无关痛痒的玩笑,敲门,扬声喊丹增的名字。
不一会儿脚步声急促,虚掩的门被推开,露出一张稚嫩的脸。藏族男孩眼睛大而清澈,迎着阳光,里面似乎有不易察觉的阴翳。
他眯起眼,认真打量了会儿才放松身体:“李老师……”
“嗯,前几天跟你说的哥哥来了。”李非木顺手揉揉丹增的毛寸,“我们先进去?”
丹增侧身让他们进了门。
站在门口略一环视,游真悄无声息地松了口气。
李非木说“父母常年不在”时,他自行脑补出了留守儿童生活不能自理的悲惨,但实际情况比想象中要好得多。
院子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像模像样的,藏式的石头民居坚固保暖,夏天隔离紫外线,住起来很舒服。拴着一条狗,还有鸡圈,角落栽着桃花树,一高一低,高的那棵枝繁叶茂,已经打了花骨朵儿,随时可能绽放。
泽仁丹增瘦小,但脸色健康,衣着整洁,和他们打招呼时很礼貌。
他的普通话说得非常不错,除了偶尔看东西慢半拍,丹增几乎就是个正常的小孩。他搬了凳子,让大家在屋檐下坐,又从厨房里提了刚煮好的酥油茶给他们喝。
第一次见面,难免尴尬,游真和同龄人、年长的都能自动找到合适话题,惟独面对小孩有点手足无措,抱着茶碗说完“谢谢”,他就找不到话了。
李非木在中间打圆场,一会儿问游真,一会和丹增聊天。
中途,丹增的邻居给他送了点土豆和松茸来,他去门口接。离开的间隙,李非木总算抓到时候问游真:“现在见到人了,你打算怎么办?”
“明天吧,先带他去检查。”游真望着丹增的背影,忧心忡忡,“他的视力好像已经受影响了?”
李非木点头:“嗯,之前老师们以为他是近视,后来听他说过头痛、眼睛花,才引起了重视。就算你们不来,我们最近忙完了也会带他去看的。”
“眼睛要用一辈子,耽搁不起。”
话题略显沉重,翟蓝始终没有加入进去,他起身走到门口帮丹增接过那一兜土豆。两人并肩进了厨房,他问丹增:“我帮你?”
小孩腼腆,半晌才点点头,指了指不远处的水龙头:“你可以洗一洗,我来做饭。”
“好啊,我跟你学。”翟蓝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