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诗剑仙果然名不虚传

这首《春晓》引起了儒生们的广泛热议,他们在争论这首诗在现实中有没有资格被称为鸣洲之诗?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方运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李云对自己身边的友人道。

“这首诗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魏得禄在天下酒馆之内对众人道。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秦明感叹道。

众多大儒一起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首《春晓》即使放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达到鸣洲级别,这个结论让很多读者震撼不已。

“徐乐太厉害了。”

“诗剑仙徐乐果然是名不虚传。”

“《春晓》这首诗是《儒道至圣》中方运所写,而这本书的作者是徐乐,也就是说,这首诗真正的作者是他。”

“徐乐真是厉害,竟然在小说中写出千古名篇。”

读者们对徐乐佩服至极,徐乐真是太厉害了,竟然在小说中写出这么优秀的诗句。

“你们说,徐乐会不会在《儒道至圣》这本书中写出更多的千古名篇?”

“这不大可能吧?千古名篇又不是什么大白菜,哪里是说写就能写出来的?”

“徐乐是个妖孽,他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读者们议论纷纷。

读者们继续观看《儒道至圣》,他们想知道考官们如何评价《春晓》这首诗?

蔡县令反复看了几遍,突然叹息道:“妙啊。此诗文字虽平易自然,但贵在一个‘真’字,景真,意真。”

“此诗结构也不同凡响,你们看四句诗,依次是不知、知、知、不知,前‘不知’开篇,后‘不知’留白,让阅诗者去想,花落究竟有多少?为何要问这花落?”

这话一出,阅卷房内静悄悄,仿佛所有人都在思索一个问题,花落知多少?

区区五个字,却勾起所有人的心事。

王院君点头说:“蔡兄一言道尽此诗之妙。这诗之所以为真,是因为句句有春,句句扣题,春困、春鸟、春雨、春风、春花,看似满篇景,实藏不言情。最难得的就是文字浅显,朴实无华,最是天然,最易流传。这考生若非偶得,必非凡士。”

其余两人不住点头,易于流传这点太重要,文名是读书人的追求之一,半圣都不能免俗。

万学正道:“这等文字我亦能做出,可让一诗如画在眼前,融情于其中,偏偏如此自然,那就难了。”

王院君道:“等明日放榜,我修书一封,把这诗推荐给州院君李大学士,望他能举荐给《圣道》,让此诗名传天下。”

“此诗若能入《圣道》,必大涨我景国文名文风!”

蔡县令充满期待说。

万学正却面色一暗,低声道:“我年近五十,诗文千百,却不曾上过《圣道》月刊。”

王院君苦笑道:“《圣道》由圣院刊发,历月入选的俱是名篇,每一位在《圣道》发文的要么是诗词圣手,要么是经义大儒,要么是策论高士,最低者也是各家妙技,我等不敢妄想。”

蔡县令点点头,提起笔蘸了蘸朱砂红墨,在这试卷下面写上:字朴,情真,诗秀,意长,当为诸生之首,甲!

“两位可有异议?”

“本年童生试诗词之甲非《春晓》莫属!”

万学正道。

“无异议。”

李文看到这里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很显然这首诗征服了考官们。

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ida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