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

林厂长作为晶灵口罩厂明面上的负责人,一开始在镜头前憋红了脸都说不出一句话来,但后面一看到记者就侃侃而谈,算是历练出来了。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学校停学了。

张月灵也穿上工人的衣服,在口罩厂里面帮忙生产,他们这儿没有什么疫情,但外面很多地方的人正处在恐慌和焦急之,每多生产一个口罩,对于外面的人来说,就多了一份安全和希望。

吕梁对于这一次坚守岗位的工人也是很大方的,比之前的工资再加百分之五十。

这样下来,大家干劲十足。

一直持续到7月份,口罩厂的生产任务才没有那么紧张。虽然不断地向外界捐赠物资,口罩也没有怎么涨价,但因为生产的量实在是很大,薄利多销,吕梁在这段时间里面,也赚了不少钱。

他把之前两个银行的贷款全部还掉了。

不仅如此,还收获了好名声,原来的晶灵口罩厂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口罩厂,虽然规模大一点,但和其他的口罩厂比起来也没有什么两样。但因为这一次疫情晶灵口罩厂被很多的报纸和电视台争先报道,群众知道了有这么一家不贪图个人利益,有社会责任感的口罩厂。

很多医院在选择口罩供应时,也会优先考虑晶灵口罩厂。

所以在口罩需求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晶灵口罩厂依旧一骑绝尘,得到十分良好的运营。

晶灵防护服厂也开始有订单了,一开始都是亏着钱吆喝的,上个月终于扭亏为盈。

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吕梁就和孟鹏光旁敲侧击提醒了好几次,孟鹏光其他的不信,他就看吕梁口罩厂的发货量,还有订单来源。

心里面就知道事情不是他从新闻里面看的那么简单。

所以很早就开始了防疫工作的布置安排。

这一次,盛市和附近的月市都有发生感染案例,只有周市一个感染者都没有出现。省里面重点表扬了周市的防控工作,孟鹏光一时风光无限。

这也让他清楚地感受到,吕梁,似乎是一个很有能为的人,并不是简简单单开口罩厂的小老板。

重新定义一个人,就能够看出其很多不同。孟鹏光给吕梁打电话的频率明显比以前高了不少。每一次吕梁说的话他都认真地听,仔细推敲验证,发现其不无道理。

果然,高手在民间。

所以在吕梁提出要建设胶囊厂的时候,孟鹏光直接划了一块500亩的地,就在离口罩厂大概一千米之外的地方。

还牵线他和农商行做一笔低息贷款,让他的工作更好开展一些。

终于,吕梁要开始步入药业生产这个领域了。他开头第一步,还是走的擦边球的路,不直接生产药,而是生产目前医药市场上混乱无比的胶囊。

2012年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进行曝光。

这些毒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的附。经过检测,很多药厂所用的胶囊重金属镉的含量超标。

事情虽然被曝光在2012年,但并不代表现在2003年市面上胶囊就是安全的。现在的胶囊生产甚至更加混乱。

2000左右,国内西药品只要企业达到六千七百多家。以至于有些地方流传着“想要当县长,先办小药厂”的说法。

企业虽然多,但是规模都很小,而且整体水平非常的低。这些小药厂除了资金不足、投入研发少、设备技术落后之外,还存在着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弱、低水平重复严重、盈利能力低,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等情况。

不少企业处在艰难的维持状态,为了降低成本,只能从原料下手,胶囊用那么好的做什么,随随便便就行。

第九十二章

药用胶囊作为一种药品辅料, 主要是供给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类的胶囊类药品。吕梁记得当时节目里的调查人员在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怪的现象,不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非常大,同一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颗为单位, 价格高的每1万颗要卖上七八元甚至上百元, 而价格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胶囊的主要生产材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和明胶原料的差别有很大的关联。

为什么有的胶囊那么便宜, 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皮”作为原料。这种用“蓝皮”生产的明胶, 在业内一般被称为“蓝皮胶”,吕梁还记得当时电视上播出的“蓝皮胶”原来生产的空地上, 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东西并不是生产垃圾和废料,而是用来生产“蓝皮胶”各种碎皮子,看记者捂住鼻子的样子, 就知道那不好闻。

所谓“蓝皮”,其实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这些下脚料的价格十分的便宜, 一吨只要几百块钱。而根据《国药典》的规定, 生产药用胶囊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该是能够达到食用明胶的标准。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使用明胶, 应当使用动物的皮, 骨等做原料, 严禁使用制革厂周之后的任何工业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