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某一天,有个书灵意外来到了人世,发现那里的人都有名有姓。

姓代表他们的家族传承,名则是自身的特点。

姓加上名, 不但可以让别人对你的穿成一目了然,还可以简单明了地区分彼此。

就这样,书灵界里的书灵们也开始搞起了“姓名”这一套。

我倒还好,毕竟天底下的《道德经》只有我这一本,没什么上下部。

不过为了追赶潮流,我也给自己取了个人类的名字。

老聃姓李,我跟他的姓,自然也姓李。

《道德经》全篇的核心就是一个“道”字,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一个“道”字便可以涵盖所有。

就这样,当别人问起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说出了“李道”这个名字。

过了一段时间,我听说《论语》也给自己取了个名字,而且还跟我的名字有点像。

我叫李道,他叫孔论。

那时候我跟他并不认识,可不少书灵都猜测我们两个是好朋友。

我那个“道”是道家学派的“道”,而且也是《道德经》和核心论点。

如果他真的要模仿,那也应该叫“孔儒”,而不是叫“孔论”啊!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后来逐渐熟悉了之后,我曾经问过他这件事,他想了想,答道:“儒家体系的书太多了,在我之前还有‘六经’,就算是在‘四书’里面,《大学》也排在我的前面……说实话,这个‘儒’字我还真的担当不起。”

按照他的说法,“论”这个字显然更适合他。

《论语》本身是语录体,核心就在于一个“论”字,而且“论”又是《论语》的首字。

“‘儒’字不敢保证,但‘论’字肯定没人跟我抢。”他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