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也实事求是道:“杨氏家主杨凌谨小慎微,他不会放任西戎这等庞然大物在身后窥伺。我只怕那些主战的大臣们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给人当了刀子使。”
阿润沉心下来,大帐一时陷入安静之中。
赵珩捏着茶碗灌了一口奶茶,他盯着阿润汗看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问道:“细数历朝历代,西戎不止一次犯中原边境。西戎兵强马壮,强盛之时着实可令中原王朝胆寒。但西戎却从未有过吞并中原王朝的机会,阿润汗可知这是为何?”
阿润细细思量片刻,摇了摇头。
赵珩道:“因为掠夺。”
第117章
“掠夺?”阿润有些迷糊:“还请赵公子说来听听。”
赵珩手指摩挲着茶碗,稍微整理了思绪。他没直接回答阿润的话,而是反问道:“老汗王在世时,西戎铁蹄强悍,苏泰赛山一举攻下大周西北六城,扩大西戎版图,并将西戎百姓迁往六城生活。然而西戎最终还是败了,阿润汗可想过这是为什么?”
阿润道:“大周皇帝力排众议召回流放岭南的顾氏父子镇守碧水关。顾松亭当年在阳门关时声威赫赫,西北无有不知顾都督者,西戎也摄于顾都督威名不敢冒进。且当时西戎内部也有矛盾,塔山反叛,西戎小部落存活也艰难,又有您二位……”
阿润轻咳一声:“又有您二位从中斡旋,挑起西戎内战。苏泰赛山返回王庭参与内斗,等于放弃西北六城。顾都督顺势出关,如秋风扫落叶般一举收割。故而西戎大败。”
赵珩点头:“阿润汗说的没错,这确实是西戎大败的直接原因。但苏泰赛山占西北六城长达一年之久,到手的城池说放弃就放弃,这又是为何?”
阿润汗道:“若他二人不归,西戎便没有他们立足之地了。”
赵珩摇头:“看来阿润汗果真不懂。”
古厝隐约明白赵珩话里还有深意,忙说道:“还请赵公子赐教。”
“掠夺。”赵珩又说回到刚才的话题:“西戎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这两个字上。玄度教我读《周史》时我便发现,以往西戎破关,攻一城便屠一城。一来可借此立威,让百姓恐惧害怕。二来,杀光百姓抢夺粮食。因为西戎人以游牧为生,不擅耕种,粮食对他们十分重要。”
阿润点点头:“诚如赵公子所言。”
赵珩继续道:“人都畏惧死亡。后来西戎再攻取城池时,百姓们知道一旦被西戎人攻进来必死无疑,拼力抵抗尚有一丝机会。所以每每攻城,西戎都会受到中原百姓殊死抵抗。西戎退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百姓自然也明白西戎铁蹄并非不可战胜。长此以往,西戎少有机会再攻下城池。”
“若逢中原大乱,西戎则又浑水摸鱼,但往往只擅攻城,却不擅守城。待内乱平息,中原兵马自会再调过头来打西戎,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大败而归。这就是我所说的,西戎人天性善战,只知掠夺而不懂固守根基,徐图进取。”
“或许西戎人也明白这一点,便开始宴请中原先生,学习中原文化。只是愿意入西戎者多半都是些半吊子,真正有能力有抱负的,谁会愿意在疾风呼啸,环境恶劣的西戎停留呢。因此西戎多年并无多少进益。倒是有些西戎将领自以为学了中原人那套谋略算计,便觉自己无敌了。”
“近一点的,就拿苏泰和赛山来说吧。当年攻西北,赛山有屠城之意,但苏泰极力反对。最终将武威城的百姓驱赶至大月山,任由其自生自灭。后来苏泰再攻城时,依旧采取占城驱赶百姓之举,直到将百姓逼至碧水关下。若非吾妹机警,百姓心怀大义,恐怕就要叫苏泰得逞了。”
“虽然没能叩关成功,但退一步讲,苏泰当时已占据大周西北六城大片土地,若能好生经营,一年的时间足够他稳定西北,彻底将六城纳入西戎版图。可苏泰做了什么呢?他虽迁徙百姓,然百姓却不懂耕种,任由良田荒废。更荒唐的是,西戎百姓竟在良田放牧,庄稼都给糟蹋了。待城中原有的粮食吃完了,百姓靠什么活呢?往前是顾都督镇守的碧水关,西戎打不过去。那就只能退回草原,继续放牧生活了。”
古厝茅塞顿开,他以拳捶掌,激动道:“我明白了!中原王朝更迭,哪怕历经战乱,依旧能有人重整山河,再创盛世,是因为一脉相承的教化。中原有门阀士族,诗书传家。君子有礼有节,有仁有义。百姓纵然不通文墨,但世代口口相传,他们懂得耕田、织布,他们可以从百业,佃农、商人、匠人、医者等等。所以当政者只需安抚百姓,疏通百业,发展农耕经济,很快便能恢复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