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军十来万军队,分批十一军,一一深入朝鲜狭长的国土之内,因而亟待建立起一条源源不断的补给线。而倭国本土与朝鲜之间,唯有海运一条路。目前倭军能够控制的海上补给线只有南部的对马海峡,所有的辎重粮草必须运抵釜山,再从釜山走陆路北上。一路上都是险峻的山峦险峰,走起来实在是太艰难,道路不畅。在越来越多的大军进入朝鲜国土后,倭军开始沿着朝鲜西岸向北摸索,试图控制黄海海权,开辟一条西北海运补给线,避开陆路运输。
而占朝鲜水师三分之二兵力的庆尚道左、右水营,因为指挥官朴泓和元均惊慌失措的错误指挥,致使自我凿毁船只,原本数百艘战舰,最后只剩下可怜的几艘。朴泓逃往内陆,而元均则躲在海岛之上,向李舜臣求援。全罗左水使李舜臣在倭军侵朝的最开始十来天内没有擅动,哪怕接到了元均的求援也如此。因为未得朝廷调令,他要履行自己防护辖区的职责。同时,他也在做准备,他需要的是庆尚道附近复杂水域的海图和倭军情报。他在等全罗右水使李亿祺,打算与他合兵一处,组建一支九十艘战舰的联合舰队。
汉城沦陷后,李舜臣没等到李亿祺的水军,却接到了朝廷命令,让他与元均合兵。无奈之下,李舜臣只得率领三十九艘主要以板屋船和中型挟船组成的战船船队,加上四十六艘与舢板无异的鲍作船用作侦察船,离开丽水港,出发去会元均。在唐浦与元均汇合后,他们继续向东行驶,往巨济岛寻找倭军。在绕过巨济岛南端时,有斥候来报,发现倭军的船只停靠在玉浦。玉浦位于巨济岛一处较大的海湾内,于是就在此地,李舜臣打响了朝鲜水军抗倭的第一炮。
李舜臣在玉浦海湾做了个大口袋,将实力并不怎么强大的倭国水军大部歼灭于海湾之中,剩余小股倭军上岸奔逃。随后在合浦和赤珍浦,李舜臣也消灭了一部分倭军,但如今看来,这并非是倭国水军的主力,大多都是运输船。
几日后,在露梁津,李舜臣遭遇了倭军水师主力舰队。一场震惊倭军乃至于明廷的大海战爆发,李舜臣与元均的联合舰队对倭国舰队造成了重大打击,摧毁敌舰七十二艘,斩首八十八级,杀敌无数。己方战船几乎无损,阵亡十一人,二十六人负伤。
之后的七月,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合兵一处的李舜臣又先后在闲山岛和安骨浦重创倭军,致使倭军水师急剧萎缩。九月,釜山海战又消灭了倭军舰队四分之一的战船,此战过后,倭军再也难以开辟西进海上补给线。
双方水军实力如此悬殊,关键在于战船。李舜臣的战船包括坚不可摧的龟船和板屋船,炮火箭矢极难击穿,加之双排桨为动力,更为灵活机动。大口径火炮更是让倭军战船难以抵御,脆弱的倭军战船都是用渔船改装而来,铁炮一击即碎。
因为有李舜臣的存在,致使倭军在海上的行动遭到了严重阻碍,被打得龟缩在釜山不敢出港,严重短缺的后勤补给,也进而影响到了深入内陆的倭国陆军的行动。烽烟四起的朝鲜国土之上,各路倭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抵御,损伤在渐渐扩大,向明国辽东挺近的势头逐渐被削弱,减缓。
最新一场发生在半月前的战斗情报传到了辽东,战斗地点在朝鲜南部海岸的晋州。晋州守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守将金时敏和赶来助阵的红衣将军郭再祐迫使倭军久攻不下,不得不撤退,晋州城守住了。
以如今的情势来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似乎倭军已然后继乏力。而即将踏上朝鲜土地的明军,恐怕将带给倭军进一步的毁灭性打击。对此,身为先锋大将的查大受充满了信心。而作为调粮官的赵子央则向孟子修等人表示,他持保留态度,因为大明内部各方的协调也难说是一帆风顺,铁板一块。
过了广宁城,查大受率领的先锋营又先后走过营口、定辽右卫等戍卫关城,于十一月初八抵达宽甸六堡,与在此避难的朝鲜王李昖会面。
作者有话要说:下一章更新就在十一长假了,8天假,更新不会少于6章,请继续关注支持。[doge]
本章是进一步的朝鲜战况梳理,如果对李舜臣和壬辰海战感兴趣,可以去看看电影《鸣梁海战》,不过这个片子讲述的是日军第二次侵朝时发生的海战了,文中只是第一次侵朝。且影片并非完全是史实,有点韩式抗倭神剧的意思,批判性地来看。想正儿八经的了解历史的,还是要找史料研究。第二次侵朝时,明军水师也大放异彩,就是露梁海战。
本章知识点比较多,先解释一下文中提到的船只:
1、龟船是公元1591年,朝鲜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将军带领士兵和工匠制造的。龟船长35米,宽为11.8米,高为5.2米。船左右各有10个橹,桅杆可以竖起或倒下。龟船夹板之上照着一层铁质的硬壳(是否全部为铁质有争议,因为朝鲜钢铁产量不足,但防御性很高毋庸置疑),类似龟甲作为盾防,其上有70多个枪洞,可以放枪、炮或射箭,船舱有房舱、仓库等26个船舱,铁甲上有很密的刀子和锥子形铁签子。船头是乌龟状,从龟的嘴中可喷吐出雾气,烧硫黄和焰硝等毒气使敌人慌作一团。缺点是龟船体积较小,能运载的人和物都不多,不适宜远洋作战,只能在近海航行。
2、板屋船体积庞大,可乘载近百人,航行速度较慢,但战斗时仅需数十人的水手便能灵活操作。当时的朝鲜水军常以板屋船为主力战船,搭配剑船、猛船等小型的快船作为护卫,构成水军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