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孟晴和穗儿从医馆归家,时光飞逝,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秋去冬来,时近岁末。这段时间,穗儿一直就住在孟家,成了外界无人知晓的孟家新成员。
白日里,她会帮着赵氏和孟晴择菜做饭,洗衣清扫,打理各类家务。闲了,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一边看着孟晴练功,一边捧着孟旷借给她的书读。亦或陪着孟暧翻花绳玩耍。孟旷读书若是遇着槛儿,也会去寻她探讨,她总能给孟旷解惑,以至于孟旷对她十分敬佩,总说她若是男儿身,该去科考,定能高中。这些日子孟旷的老师梁先生出了远门没来家中,倒也是正合了孟家上下的意。
夜里,穗儿偶尔会伴着赵氏做些针线活,心灵手巧的她,绣出的绣品成色比赵氏都要出色许多。赵氏本不大接受这个女孩子,可时间长了,却真将她当成了亲生女儿看待。她自己的亲生女儿,一个粗手粗脚的,不善女红;一个年纪还小,贪玩好动身子又不好,坐不住。穗儿简直就是她理想中的女儿,她做梦都想要这样一个心灵手巧,贴心温暖的女儿。
只是这孩子,话不多,好看的眉眼总凝着股忧郁之气。虽然常被孟晴和暧儿逗笑,可笑容也总淡淡的,
甚少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好在她在孟家三个月,终于日渐疏朗,也逐渐有了寻常女孩子家的模样,或嗔怒或别扭,也能见着了,不过都是对着孟晴才有这些情绪。对孟旷或是赵氏,她更多的是拘谨与恭敬。许是孟晴这些日子有些讨人厌,总爱变着法儿逗她玩儿,惹恼了她吧。赵氏倒觉得女儿这么逗逗她也挺好,这孩子一个人时,瞧着真是孤单萧索,让人心疼。最可怜的是她不能出门,终日里闷在这两进的小院子里,难免苦闷。有孟晴在身边耍宝,也能解解闷。
她一直与孟晴和孟暧一起睡在西屋,但是那张拔步床三个人睡实在太挤,后来孟晴干脆自己打了一张小木床,就加在拔步床边。本来孟晴是打算把拔步床让给穗儿和妹妹睡,自己一个人睡小床的。但孟暧习惯了和姐姐睡,没有姐姐在身边小丫头总睡不踏实。于是这张小木床就让给穗儿睡了。不做针线活的夜里,穗儿成了小先生,教孟暧读书识字,也会和孟晴坐在一起讨论书上的内容。她对书本的认识比孟晴要深刻许多,对当今朝局的认识更是异乎寻常,以至于孟晴从她口中知道了许多从前不懂的事儿,解了诸多疑惑,曾经死记在脑海中的知识,也逐渐融会贯通。孟暧总是一口一个“小穗姐”地叫,穗儿也会喊孟晴“晴姐姐”,喊孟暧“小暧”,三个女孩儿总在一处,关系是越来越好,赵氏看在眼里即开心也忧心。
孟裔这段时间很少回家,终日里在外奔忙,留宿在北镇抚司之中。一是南衙排除他的嫌疑之后,北司便把他召了回去参与全城搜捕。二是他也在私下调查黎老三自尽一事。由于守备如此森严的诏狱都出了事,宫城城防一下紧张起来,原本轮岗休沐的大哥孟旭也被临时召了回去,宫城城防加了一倍,全城都陷入了紧张之中。
全城戒严,大索三个月无果。眼瞅着年关将近,上头似乎是猜测劫走人犯的匪徒可能早已离开了京城,遂终于全城解禁。隔日,腊月十三,孟裔与孟旭终于归家,阖家团圆。
天寒地冻,头顶上阴云密布,就要下雪了。赵氏和穗儿为全家人赶制了新衣,孟裔和孟旭归家,恰好上身试穿。暧儿特别开心,小嘴儿像是抹了蜜,逗得爹娘兄姐开怀无比。穗儿穿着孟晴的旧棉袄,静静地缩在角落里,本不想打搅孟家阖家团圆的日子。却不曾想赵氏拉着她出来,不知从哪儿摸出来一个包袱,取出了一整套全新的袄裙,玫红袄衣、淡青厚裙,缀着好看的梅花图样,让她试穿。穗儿鼻尖一酸,笑着哭了出来。
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了一顿团圆饭,十四日晨间,孟裔领着长子孟旭召集全家人宣布了一个决定。
“明日是十五日,城门换防,我和旭儿明日会赶最早开城门的时机,送穗儿出城。”
“怎得如此突然?”孟晴第一个急了,穗儿则怔在原地,面色煞白。
“换防机会难得,眼下全城刚刚解禁,恰逢换防,又是年关将近、各地官员入京述职,外国使臣入京朝贡,人心浮散,人流繁杂,送穗儿出去是最佳的时机。再耽误一段时日,她就不能离开了。”大哥孟旭解释道。
“可是……可是你们要送她去哪儿?”孟晴问。
“去辽东。”孟裔只回答了这三个字,便什么都不愿说了。不论孟晴如何追问,他都不作答。最后还是孟旭安抚孟晴道:
“晴儿,你莫急。爹有一位老战友,现在就在辽东,他家中富足,膝下也无儿女,愿意收养穗儿。穗儿在那里,会过得很好。”
若真是这个原因,爹为什么不肯说呢?孟晴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