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觉得小荷包挺有意思,针脚细密看上去像机器弄得一样均匀,而且看不到线头,还有绣在上面的图案,有莲花、荷花啥的,看着挺好看。只不过现在都是穿工厂流水线出来的衣服,挂着荷包是有些不伦不类,但荷包也不一定非要挂着,当收藏品也很不错。
于是李元干脆找阿奶商量,叫村里一些眼睛还清明,有空闲,针线活都不错的,又专门去买了针线和不了,请老人们帮着缝荷包,到时候再给钱。
一说给钱,就没有不乐意的,还有些都不好意思。
像是阿奶,肯定是不要钱,直接说:“我多缝几个,你拿去就是。”
“阿奶,这荷包我是准备给师兄拿去送人,不是我收藏,这个钱肯定得给。”李元很坚持,又说,“说不定这回师兄拿去送人效果不错,回头我还得请阿奶继续缝荷包哩。”
这样的话,为了以后着想,就当真是不好不拿钱了。
料子、针线什么的,镇上就有,李元跑了一趟就买齐了,拿回来交给阿奶。
小老太等着白天出大太阳的时候,就在这附近的老宅子溜达一圈,任务这就分派下去了。
等顾知巫要离开那天,李元去找阿奶,就一下子拿了不少荷包。
捧着这么些荷包来大房子这边,一个个荷包再用包装盒包装,李元直接盘腿坐在地板上,一边忙活一边感慨,“想想以前的日子可真是苦,什么什么都得自己动手。”
衣服是自家纺线、织布,再一针一针缝的,这不光是要花费很多功夫,而且这些活都是抽空干,平时的时候还要下地干活,更别说如果家里有孩子,还得照料孩子,几乎是一个人当好几个人用。
而且那时候没有化肥,地里的种子也不是培育的新品种,再怎么侍弄田地产量也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很多人家都是一年到头吃不饱的。
“你阿爷阿奶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郑叔蹲在边上处理蘑菇,这么说了句。
郑婶就笑,“其实都一样。现在的日子看着好,可也有不少人家一年到头就靠地里拿点粮食过日子,要攒着卖钱供应孩子念书,也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