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页

还有人注意到尧昌府百姓乐衷于种树的行为,追问之下才知道是顾昭这位知府大人提倡的,是为了造福后代子孙,因而有文章中将顾昭的这一提倡写了出来。

在顾昭于尧昌府任职的这第三个年头,京城依旧时常能听到他的声音,比如尧昌府的羊脂皂,还有尧昌府出产的毛衣以及五香瓜子,随着前往尧昌府的游客越来越多,带回来的各种讯息也越来越多,比如顾昭竟在尧昌府办了许多官方学堂,让适龄孩子不分男女都可免费入学堂读书,有读书人来此看到这样的情况回去后大夸特夸,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使得京城围绕着顾昭这人和他所做的事议论纷纷,甚至朝堂上关于他的声音都不小。

顾昭原来在京城办的那些事就让不少官员感觉大受威胁,他升官的速度太快了,好不容易这人出了京城,还去了那么偏远的地方,一些官员以为顾昭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在地方上做出多少成绩,结果事与愿违,顾昭在那穷乡僻壤做出的举动连京城都惊动了,这是他自身能力的进一步证明,可想而知,等他回到京城后,皇帝又要给他升官了,还是非常名正言顺的。

这怎么可以?对顾昭让适龄孩子免费上学的事他们攻击不到,圣人都说有教无类,提这事只会为顾昭增长名声,没看如今不少文人知道此事后都夸赞顾昭做得好,甚至想让朝廷在其他地方也推广此种模式。

但让女子读书这总可以了吧,而且男孩女子在一个学堂读书,这像什么话?

于是抓住这一点,像是约好了一般,一日朝会上好几个御史出来参了顾昭一本,认为顾昭此举大错特错,女子无才便是德,让女人读书像什么话?还是和男子一处读书。

因为这些人想要抓顾昭一个错处,因而攻击的话语说得非常难听,黎大舅当场脸色就难看起来,这些混账东西真是弄不死他外甥不罢休啊。

黎大舅等这御史说完刚要出列反对,站在最前列的永福公主的声音却响了起来,永福公主本身的存在,就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句话的最好反驳:“张大人是不是认为本宫也不该出现在这朝堂之上?以为本宫是无德之人?”

那位张御史一听这话哪里接下去,他敢说公主是无德之人?凭当初公主为了牛痘接种一事在外奔走了那么长时间,他就不能说出公主是无德之人,公主做的分明是有功德之事,为百姓谋福。

“这……下官并无此意,只是男子女子在一个学堂,总归不好。”

一些保守官员对如今京城的风气大为不满,以前讲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可看看现在,一个个都跑到街上大声说笑,一点不娴静,因为某些人开的不好的头,如今女子跟男人闹和离的情况也不断增多,在这些官员看来,这个社会乱了,没有章法了,迟早要闹出更大的乱子。

如果不是那几个宗室子弟太不争气,如果不是皇帝身体不太好,他们真希望皇帝能多活几个年头,将来直接越过公主,将皇位交到皇孙手里,现在他们是被迫无奈接受公主参政,如何允许其他女人行为逾矩。

“那张大人知道再单独为女子建一座学堂,那要增加多少开支吗?这笔费用是张大人来掏吗?”

张御史黑线,让他掏?开玩笑:“那不如留在家中。”

说来说去还是不允许女子走出家门去读书了,燕向熙不再看这思想迂腐的张御史,而是向皇帝洋洋洒洒地陈述了一番,说明女子为何要读书,女子读书也为明理,而且能够更好地教育儿女,因为子女更多的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的。

燕向熙还特地作了番调查,如今纺织业比过去发达不少,这归因于当初顾昭在工部作出改进的纺纱机与织布机,如今京城和江南一带从事纺织业的女工有多少,这些女工为家庭又带来了多少收入,其中有多少是用来供养孩子读书的,用这最简明的情况来说明女子走出家庭对百姓来说,到底是不是好事。

原来读不起书的家庭,因为女子带来的这份收入,使得孩子能进入学堂,将来未必不能参加科举进入朝堂,这是为朝廷培养有用之才,比起女子只守在家中相夫教子,明显于朝廷更有功劳。

谁能想到,永福公主会花费这番工夫收集这些数据,想要如此准确的数据,显然花费不少心思和时间去准备的,这是不是说公主早就料到会有这一日?

这些数据连皇帝都不知道的,颇感兴趣地让燕向熙呈上来看个究竟,这些数据表明,女子出来做工的确不是坏事。

“诸位爱卿怎么看?”

“陛下,如果女子都出来做工,那家中父母谁来孝敬?男子也出来做工,那乡间的田地谁来耕种?”因为顾昭的操作,如今这作坊越来越多,在作坊做工拿到的工钱明显比种地来得多,他们不免担忧,以后大家都不愿意种地去了,大周子民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