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本就对李侍尧不满的朝臣瞧见这样,自然是高兴的,但另外相当一部分的朝臣就没有那么高兴了。

在得知乾隆下旨令和珅来主审李侍尧的案子时,那些与李侍尧有着同样行为但并不一定是李侍尧同党的朝臣心里都是很慌的。他们都在想完了,甚至将事情不由自主的代入到自己身上,想着若是他们被和珅这样严审,只怕是再难有生路了。

李侍尧是地方大员,收受贿赂,自然也会往京中进献,与他有来往的京中大员也有不少。这里头的事情牵扯甚巨,自然是怎样都和庆桂明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案子拖得越久,且越打听不到消息的时候,与这案子有联系的人自然会越慌。因乾隆还是不太愿意公开的让众臣知道他想要保李侍尧的心思,所以找和珅来训示的事就只有他们君臣二人知道,外头的人是不知道的。

生怕李侍尧再这么审下去会牵连上旁人,尤其是庆桂和明亮。他们做的事情虽说如今朝野上下都是知道的,但因为乾隆的默许与纵容,再加上进献都是直接给到乾隆的,因此并没有人将他们的事给告出来的。

但若是李侍尧的事情越闹越大,可能他们就没办法再置身之外了。

明亮和庆桂就是为了讨好乾隆才想出的这些法子,如今乾隆不出巡了,为了继续得到乾隆的倚重和欢心,也为了继续敛财,他们想出的法子其实就跟上辈子和珅那会儿想出的议罪银是一样的。

有些犯事的官员,若不想承担罪责不想被革职罢免,就会出银消灾。这把戏他们在乾隆北巡的时候就玩过,为的就是不让乾隆动用户部内库以及内务府的银钱,但又要有费用。

只是他们没用议罪银称呼,但事儿还是那个事。

李侍尧没少在这里头掺和,他们是真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所以在心里越来越没有准信儿的时候,他们就慌了,忍不住就找乾隆那儿去了。

当然了,庆桂和明亮也不可能直接在乾隆面前跟李侍尧求情,他们还摸不准乾隆是个什么心理,毕竟李侍尧是被押解回京的,得知这件事的时候,乾隆还发了很大的脾气,还让和珅来主审此案。

在乾隆跟前,他们是迂回的为李侍尧求情,说的都是李侍尧为大清做了许多贡献的话,说李侍尧的军功,说他的兢兢业业。乾隆原本就心软,被他们这样一说,自然就更心软了。

瞧见了乾隆的态度松动,明亮和庆桂他们立刻展开第二轮的攻势,提议让李侍尧将那些银钱拿出来赎罪,又说将银子交出来,便不必判罚的那么严重。

他们在乾隆跟前给和珅上眼药,说和珅向来办案严苛,一定会狠狠处置李侍尧的,李侍尧年纪大了,估摸着是承受不住的。

原本以为这样说了,乾隆便会改口,结果乾隆没有改口,反而还让他们放心,说这一回和珅不会乱来,李侍尧也不会被大折磨的。

乾隆是不想直接暴露他的心思,他相信和珅听懂了他的训示,因此在明亮和庆桂这些人这儿,乾隆没有交底。

没得到实话,庆桂和明亮他们就更没底了,他们是真的很担心,也不敢将全部的筹码放到乾隆这里,回去一群人一合计,就开始自作主张,希望借助同党的力量给和珅给乾隆这边压力,希望能够将李侍尧给好好的弄出来,至少是交了银子人没事。

他们这边四处串联,又在外头制造舆论,说李侍尧不能被严惩,这样会寒了老臣的心。

又总是时不时的让人在乾隆处说些李侍尧的现状,博取乾隆的同情。

他们这些事做的隐秘,但事情做出来,满朝的人都是看着的,自然是引起了另一部分的人不满,朝堂上这样乌烟瘴气的环境,那些主张严惩李侍尧的臣子就看不下去了。

和珅一直在暗中关注和掌控事态的发展,他一直在严审李侍尧,他选的人都是同他一样秉公办案认真严苛的下属,这月余光阴,他将李侍尧的事情查得清清楚楚的。

但为了配合他营造的局面和效果,他手底下的人,包括和珅自己,哪怕是一点点的办案细节,都没有对外界透露的。但为了让庆桂和明亮能够顺利的在乾隆那边搭上线,他对庆桂和明亮派来刺探李侍尧现状的人视而不见装作没有发觉,才得以让这场戏继续下去。

他这边的毫无动静,便让朝臣们以为他迟迟没有审出结果,甚至没能审理出一点点的内情来,都是因为外界的压力。众臣们更是看到,为了李侍尧的事情,庆桂明亮那些人暗地里奔走,乾隆居然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有人求到了乾隆处,也未得一声叱责。